股票杠杆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郭满天,题图来自:AI 生成
自从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就一直一蹶不振。
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到现在已经失去了三十年。
2023 年日本的 GDP 总额只有 4.21 万亿美元,首次被德国反超位居全球第四。
图 1:日本经济总量回到 30 年前
1992 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达到 3.91 万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0 年后日本的经济总量仍然只有 4 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的排名也已经跌至第四位。
日本几乎错过了整个信息化时代,在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中毫无建树。
日本经济仅仅是停滞的问题吗?
日本能够守住原有的优势产业吗?
一、日本去工业化的程度严重吗?
图 2:日本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规模与能源消费总量密切相关:
在经济扩张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必定增长,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能源消费水平必然会下降。
日本能源消费总量早已结束了持续增长阶段,进入到衰退时期。
日本能源消费总量在 2005 年达到 7.81 亿吨标煤的顶峰,全球排名第三。
此时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大幅超过七国集团中的其他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大国印度。
从 2006 年开始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开始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还有点快。
到 2020 年日本能源消费总量首次低于 6 亿吨标煤,2023 年日本能源消费总量水平只有 5.95 亿吨标煤,相当于 2005 年最高峰的 76.2%,少了 1.86 亿吨标煤。
从 2005 年到 2023 年,日本能源消费总量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小的幅度。
图 3:日本能源消费总量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2023 年日本能源消费总量水平位居全球第四,排在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
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水平仍然高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高于除中印两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在 2009 年首次超过日本,到 2023 年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是日本的 2.2 倍。
日本的工业规模仍然显著高于欧洲发达国家: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至今仍是英法意的两倍以上,比德国也高了 2 亿吨。
日本和欧洲是难兄难弟,日本和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 2000 年后都持续减少,英国和法国能源消费减少的幅度甚至超过日本。
图 4:日本发电量变化
日本的发电量在 2008 年达到 11837 亿千瓦时的顶峰,当年发电量排名全球第三。
此时日本的发电量水平同样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大幅超过七国集团中的其他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印度。
从 2009 年开始日本的发电量开始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
2023 年日本的发电量是 10133 亿千瓦时,相当于 2008 年最高峰的 85.6%,少了 1704 亿千瓦时。
图 5:日本发电量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2023 年日本发电量同样位居全球第四,全球各国的发电量呈阶梯式分布:
第一级:中国 9.46 万亿千瓦时;
第二级:美国 4.49 万亿千瓦时;
第三级:印度 1.96 万亿千瓦时;
第四级:日本 1.01 万亿千瓦时;
第五级:巴西 7100 亿千瓦时,加拿大 6332 亿千瓦时,韩国 6179 亿千瓦时。
日本的发电量规模稳居全球第四,既不可能向上前进暂时也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
印度的发电量在 2013 年首次超过日本,到 2023 年印度的发电量接近日本的 2 倍。
日本的发电量显著高于欧洲国家:是德国和法国的两倍左右,是英国和意大利的 3 倍以上。
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发电量都已经进入到下降阶段,但欧洲国家发电量下降的速度显著快于日本。
2023 年日本发电量比最高峰(2008 年)减少了 14.4%,德国发电量比最高峰(2017 年)减少了 21.2%,法国发电量比最高峰(2005 年)少了 9.8%,英国发电量比最高峰(2005 年)减少了 28.3%。
图 6: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变化
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在 1997 年就已经达到 10490 亿美元,此后维持在 9000 亿 ~12000 亿美元附近波动,一直持续到 2021 年。
在 2011 和 2012 年两年,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一度超过 1.2 万亿美元,这也是日本制造业规模的顶峰时期。
2022 年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减少至 8184 亿美元,随后在 2023 年小幅反弹至 8593 亿美元。
实际上如果考虑通货膨胀,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下滑的幅度更大。
图 7: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2023 年日本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全球第四,排在中国、美国和德国之后。
日本制造业的规模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高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
从制造业增加值来看,日本经济最大的问题是自 90 年代以来没有增长,甚至不如去工业化程度更严重的英国和法国。
从 1997 年到 2023 年,美国和德国的制造业规模几乎都扩大了一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近 1.5 万亿美元,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 4000 亿美元。
中国制造业规模增长的速度最快:2000 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只有 3690 亿美元,2023 年则增长至 4.7 万亿美元,扩大了十几倍。
与此相反,日本制造业规模则基本没有增长,日本制造业规模在全球的排名也从第二下滑至第四。
图 8:日本商品出口金额变化
日本商品出口金额同样经历了停滞和下滑。
日本商品出口金额在 2006 年首次超过 6000 亿美元,此后一直到 2024 年基本维持在 6000 亿 ~8000 亿美元之间波动。
日本商品出口金额 2011 年达到 8232 亿美元的最高值,在 2024 年下滑至 7070 亿美元。
从 2006 年以后,日本商品出口金额基本上就停止了增长。
图 9:日本商品出口金额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2024 年日本商品出口金额已经彻底远离了全球领先位置,沦为第二梯队了
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商品出口金额都超过 1 万亿美元,中国的商品出口金额更是高达 3.6 万亿美元,美国的商品出口金额也高达 2.1 万亿美元。
在商品出口上,日本已经完全无法和中美两国竞争,也显著不如背靠欧盟的德国。
从商品出口金额来看,日本经济停滞的程度更加严重。
从 2006 年到 2024 年,即使是欧洲的英国和法国,他们的商品出口金额也增加了 20% 以上。
同期美国商品出口增加了 50% 左右,中国商品出口增加了 2 倍以上。
只有日本的商品出口金额基本没有什么增长,日本商品出口在全球的排名也从第二下滑至第五,甚至很可能被韩国超过。
从能源消费总量、发电量、制造业增加值、商品出口金额等指标来看,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停滞甚至早已衰退。
日本经济在 2020 年以前去工业化的程度还不明显,但是从 2021 年开始显著加快,这是为什么?
二、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源是产业竞争的失败
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源,简单来说就两个方面:
一是原有的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败退;
二是新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没有能发展起来。
图 10:日本电子产业国际收支
以家电产业中的彩色电视机为例,在显像管时代日本品牌的电视风靡全球,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
日本各家电视企业都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全球电视的高端市场,索尼"特丽珑"单枪三束显像管技术是典型代表。
在从显像管时代向液晶时代过渡时,日本企业依旧保持了领先,日本液晶面板企业一度占据了全球 90% 的市场份额。
但液晶显示技术的迭代速度极快,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的领先只是暂时的领先。日本企业未能专注液晶显示技术的研发和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最终在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中落败。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除了夏普、日立和三洋继续对 3.5 和 4 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之外,其他日本企业都停止了对液晶面板的投资。
日本液晶面板企业中只有夏普继续参与了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竞争,而韩国的三星和 LG 却采用逆周期投资策略加大了对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最终成功反超了日本。
由于韩国企业持续的逆周期投资,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 2001 年首次超过日本,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国。
韩国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上的成功,也带来了电视产业的成功,韩国三星电视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图 12:中国彩电品牌在日本市场份额超过 5 成
但韩国的领先也只是暂时的,2009 年开始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开始加入市场竞争。
通过持续的研发和投资,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完全掌握了液晶生产技术,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液晶面板产能。
2020 年后中国企业在全球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超过 50%,到 2025 年连韩国企业都彻底退出了液晶面板市场。
由于液晶面板产业的成功,中国彩电企业在全球市场同样大获成功,中国彩电品牌在日本市场的份额都超过 50%。
图 13:造船市场份额和日本船舶进出口
彩色电视产业只是日本原有优势产业在中国和韩国竞争下丧失全球市场的一个代表,同样的产业还有造船工业。
日本在国际市场的造船份额一度超过 50%,但是随着韩国和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日本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
1995 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德国,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2008 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突破 3000 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21 年日本船舶出口金额低于 100 亿美元,并且下滑的趋势并未止住。
在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下,日本原有的优势产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
图 14:MRJ 支线客机
日本无法保住原有的优势产业,在开拓新兴产业上又接连失败。
上世纪 90 年代末,涡桨客机开始被喷气式支线客机所取代,日本经济产业省希望抓住技术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决定由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和富士重工等日本知名企业共同研制 MRJ。
2008 年,在中国的支线客机 ARJ21 首飞的同一年,三菱重工正式启动 MRJ 项目。
从一开始 MRJ 项目的进展就十分不顺,延期成为了家常便饭。
2015 年 11 月 MRJ 原型机在名古屋首飞,从 2016 年开始到美国进行试飞。
在试飞过程中,MRJ 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修改项目超过 900 个。
更为可怕的是不断疯涨的研发经费,截至 2016 年已经达到 3300 亿日元,到了 2020 年甚至涨到了近 8000 亿日元,是最初估计研发费用的 16 倍。
最终在 2022 年三菱公司冻结了 MRJ 项目的研发,而 MRJ 原型机则被拆解。
日本进军民用航空工业的努力失败了。
2012 年,日本最后的 DRAM 芯片生产企业尔必达公司被美国美光公司收购,标志着日本企业彻底退出了 DRAM 芯片产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在全球 DRAM 芯片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 80%,甚至迫使美国的英特尔公司都不得不退出 DRAM 芯片产业。
从 1985 年到 2012 年,全球芯片产业的市场规模从 100 多亿美元增长到超过 3000 亿美元,市场规模扩大了三十多倍!
虽然有美国的打压,但是由于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产值也从 1985 年的 2 万亿日本增长至 2000 年的 4.6 万亿日元左右。
2000 年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半导体产业反而陷入衰退。
美国的打压并不是日本 DRAM 芯片产业衰落的全部原因,日本芯片企业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才是根源。
日本的 DRAM 芯片生产企业,特别是日本最大的 DRAM 生产企业 NEC 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生产成本太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DRAM 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用 DRAM 的主要设备由大型机变为了个人计算机。
随着 PC 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DRAM 的主要市场也由大型机变为个人计算机,而 PC 对 DRAM 寿命的要求要比大型机的要求低,但对价格更敏感。
日本芯片过度追求品质和质量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增加,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失败。
八十年代以前,半导体、钢铁、化工、家电、造船、汽车、工程机械等诸多产业是日本的优势产业。
日本产业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例如消费电子行业中不仅仅是彩电,录像机、摄像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都是全球竞争力最强的。
随身听是日本公司的首创,日本企业还开发了独具日本特色的产品游戏机—— Play Station.
但日本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日本企业几乎完全缺席了信息化时代,在全球信息化的盛宴之中没有分到一杯羹!
在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美国诞生了谷歌、苹果、思科等著名企业,中国诞生了华为、小米、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日本却什么都没有。
日本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产业竞争失败的根源,而产业竞争失败则是日本经济停滞甚至去工业化的根源。
三、未来日本去工业化会不会加速?
日本竞争力自 90 年代以来持续下降,日本曾经的优势产业如钢铁,造船,家电,半导体等先后被韩国和中国超过,甚至被彻底取代。
从 1990 年到 2020 年日本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停滞,是没有增量,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
那么从 2020 年开始,日本经济将面临更严重的挑战,日本可能已有的存量都无法保住。
图 17:日本品牌汽车开始下滑
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仅存的少数优势产业,日本品牌汽车的销量在 2000~2020 年这 20 年间最高增长了 80%。
日本品牌汽车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30%,2018 年日本汽车销量一度高达 2970 万辆。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2018 年全球汽车产量也不过 9563 多万辆,日本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高达 31%。
日本汽车企业在北美,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地的市场份额都处于领先,丰田长期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企业。
日本汽车工业的辉煌从 2020 年开始逐步终结,因为新能源汽车崛起了。
正如曾经的液晶面板、半导体和家电产业那样,日本虽然曾经拥有领先优势,但是日本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如中韩等竞争对手,最终逐步失去了这些优势产业。
日本汽车工业在向新能源转型的速度极慢,排斥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在新能源车型的开发设计上十分缓慢。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十分完整: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整车企业,拥有动力电池企业——松下电池,唯一的不足就是缺少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
但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一直抵制汽车电动化趋势,甚至妄想坚持日本提前布局的氢能源技术。
事实是无情的,汽车电动化技术更早成熟,更早成为发展主流。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汽车企业的技术落后了,这意味着日本将无法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
从 2024 年开始,日本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急剧下跌,下滑的速度不是百分之十几而是百分之几十!
本田和日产 2024 年在中国的销量减少了将近一半,丰田虽然表现最好但也下滑了百分之十几。
而且这是在汽车价格大幅打折的情况下才保住的销量,2024 年汽车价格下跌了百分之四五十。
这也是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出现亏损的原因——销量下滑、价格下滑,日产和本田甚至传出了合并的新闻。
2025 年,日本汽车企业的经营仍然看不出会有好转的迹象。
中国汽车企业仍然在风风火火的大量推出新产品,而日本汽车企业至今仍然看不到有什么重量级的产品上市。
虽然日本汽车企业开始采用中国企业研发的技术——例如华为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但是转型并非易事。
新能源汽车革命的爆发将危及日本最重要的优势产业——汽车工业。
2023 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在新能源汽车革命中,日本企业依旧步履蹒跚,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日本去工业化的速度将加快股票杠杆什么,日本经济的未来不仅仅是停滞,而是将持续衰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交易APP_股票杠杆式出资_股票杠杆app观点